藝 術 經 紀
 
讓每場展演都是文化與藝術的交會


拾刻-雕塑展
來自十位藝術家的創作結晶

策展理念

     
美感視覺焦點在我們生活空間,在文化藝術展覽的場域,在與藝術相遇的偶然,不應只是建築,更應該是雕塑風華驚艷!雕塑,引領每個人身體移動與環繞目光移動交會的傳遞,雕塑,來自我們自身心靈探索的一個震盪與思考。


本次「拾刻」雕塑展,由來自台灣不同世代的十位雕塑家共襄盛舉,獻上對中心十週年的創作致敬。十年間,中心持續推動藝術教育與創作交流,傳承多元美學風貌。


「拾」象徵十位藝術家的創作結晶;

「刻」標記十週年的重要時刻;

「拾」亦諧音「時」,記錄這場關於創作與時間的深刻對話。

參展藝術家
 
陳庭詩

引領當代雕塑的先驅,媒材的形式結構與創新


出生於民國2年的傳奇藝術家,被楚戈譽為藝術界的「國寶」。其創作風格多元豐富,特別在版畫與雕塑領域成就非凡,深受國際的肯定。於20世紀末,更被法國評選為1998年世界藝術史代表人物之一,實至名歸。
 
陳夏雨

我們台灣前輩雕塑家,嚴謹的創作態度與唯美


初見祖父的雕像,陳夏雨為之驚艷,從此立志踏上雕塑之路。他以流暢線條與穩健結構,融入細膩情感,將人體雕塑透過銅材詮釋得動人心弦,堪稱台灣當代雕塑大師。

 
王水河

鍾情雕塑獨創的表現,乾漆的雕塑技藝與圓潤

僅受小學教育、無美術專業訓練的王水河,憑自學之力跨足商業設計、建築景觀與公共藝術,並創作出「水河圓體」電腦字型,展現非凡才華。

47歲罹患喉癌手術後,他轉向雕塑與油畫,風格由繁入簡,卻成就另一藝術高峰——備受推崇的裸女系列。
 
郭清治

探討人體圓潤的生命,雕塑寫實與抽象的演繹

一次北上訪友,偶然接觸石膏翻模技法,從此開啟郭清治的雕塑之路。資訊匱乏的年代,他憑藉不懈摸索與實驗,從鐵雕、泥塑到抽象造型,逐步塑造獨特藝術語彙。

1960年代,他與同好共創「形向雕塑會」,1970年代,更是台灣現代雕塑先鋒團體「五行雕塑小集」的發起者之一,持續引領台灣雕塑藝術向前邁進。

 
謝棟樑

來自家鄉的一份純樸,形塑的雕像美態與真實

「從傳統涵養出發,向現代意識探索」——這是首位獲全省美展永久免審查資格的雕塑家謝棟樑的創作態度。從寫實到內心表現,他不斷突破自我,每個時期皆展現獨特風格,作品中深刻映照其心境與藝術追求。

 
楊奉琛

一個講究光的雕塑感,一份雕塑記憶的真與美

「極簡,是回到原點,去除不必要的複雜,讓最單純的事物清晰傳達重點。」——這是楊奉琛三十年創作生涯中的堅持與信念。始終懷抱無限熱情的他,透過多元媒材與豐富手法,持續探索創作的無限可能。

 
余燈銓

發現童年那深刻情感,觸動的懷舊記憶與驚奇

「藝術的表達分為技巧與創意,技巧可由名師指點加速學習,創意則來自心靈的啟發,一旦心靈開放,創意便源源不斷。」——這是余登銓對創作的詮釋。從「童年往事」到「孕婦系列」、「親子系列」,他以雕塑寫日記,作品充滿圓潤樸拙與生動情感,深深印刻在觀者心中。

 
張也

抓住誇飾與簡化平衡,以雕塑形體裝置與剎那

張也表示:「創作的內在意涵是傳達樂觀、陽光的正面能量。」他喜歡以「人」為題材,結合動態攝影,藉由戲刻與記憶聯想,創造出凝固的動態美感。原本古拙肅穆的青銅,在他精湛的結構計算下,呈現出奔跑、飄動、飛翔的生命力,將傳統材質帶入創新境界。

 
郭原森

文化意念的轉換詮釋,看玻璃光影色澤與價值

「透過玻璃這種透光材質,表達我對生命價值及社會文化的思考。」郭原森如此分享。為迎合在地化潮流,他在學校積極推廣玻璃藝術教育,設計多元課程,緊扣生活需求並兼顧美感,這是課程的核心精神。

 
莊騰翔

氣化剛柔再現的虛實,塑造媒材的生命與感染

莊騰翔在創作中不斷打磨,直到能真實地表達作品的內涵。拉直的線條與周圍景物相對立,但他運用不鏽鋼焊接,創造出仿自然岩石的肌理與能反射四周景物的平面,既突兀又融合。作品融入萬物之始——「水」,在晴天映照鏡像,雨天則呈現跳動的生命,展現自然最真實的一面。

導覽地圖
© 2018 里杙文化藝術工作室。Website development provided by Chancer Design.